江蘇,經濟體量大,多重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疊加。在經濟大省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江蘇各級人大代表結合自身領域深入一線調研,提出切實建議,在產業升級、區域協同、科技賦能、人才培養中不斷探索,展現經濟大省在新時代的擔當與作為。
8月18日上午10點47分,一架載有6名乘客的直升機從昆山航站樓的停機坪起飛,飛往上海市中心區域,僅需20分鐘即可實現“咖都”與“魔都”之間的跨省高效通勤。 “昆山航站樓到上海楊浦復興島”航線,是長三角區域空域協同和低空經濟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也為更大范圍的區域協同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
面對區域合作不斷深化的新形勢,江蘇如何進一步主動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認為,關鍵是要推動創新要素在更廣范圍內流動,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他表示:“我們把企業的需求轉變為課題,和70多家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的人數已經接近3200人。未來,要加強創新和產業的跨區域協同,一體化推動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區域暢通流動,把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作為我們的一個根本任務,建成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引擎。”
徐州市人大代表、新沂市人大代表杜雨林
區域協同要靠創新,縣域發展和重大項目落地同樣離不開精準的機制保障。徐州市人大代表、新沂市人大代表,新沂市經濟發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杜雨林始終將重大項目和綠色低碳作為履職抓手,注重在一線調研中發現問題、提出建議。他多次走訪經開區、高新區等重點板塊,與項目方、企業負責人座談,深入調研項目在審批銜接、能耗指標、跨區域協調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困難。基于調研掌握的實際情況,他積極發揮代表作用,為區域發展建言獻策,推動建立更高效的市縣聯動審批機制,并探索與蘇北、魯南等交界地區的產業協作路徑。
全國人大代表魏巧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不僅需要科技賦能,也需要堅實的基礎設施支撐。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潤果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巧去年2月為企業成功申領到“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這對推動種業安全至關重要。她投資建設稻麥育種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引入人工智能育種技術,努力實現“優糧優產”,目標不只是擴大產量,更要帶動千名新農人發展,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為國家糧食安全筑牢基礎。“一流的產業才會吸引來一流的人才,”魏巧指出,要堅持自主創新,圍繞種業這個課題,打造以品種、品質、品牌為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模式,“在這個模式的基礎上,我們最終可以通過議價空間、通過效益,吸引年輕人扎根三農、建設鄉村。”
省人大代表張奎峰
省人大代表、句容市白兔鎮致富果業專業合作社社長張奎峰則關注到農業用地審批的現實難題。長期扎根農村的他發現,由于基本農田保護嚴、生態紅線管控緊,很多農業經營主體在申請用地時面臨“不能批、不好批、不敢批”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企業的發展。“許多好的農企想做大做強,不能因為大的政策限制了發展,在農村還需要領頭羊、需要大的企業來示范帶動,因此我呼吁省級層面簡化審批流程,為鄉村振興釋放更多活力。”
記者|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劉正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