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勉勵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激勵起全省各級人大代表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優勢、扛起擔當,積極履職盡責。
在昆山市優來谷成科創中心的智能玻璃溫室,眼下小番茄陸續成熟,進入采摘黃金時期。昆山市玉山鎮人大代表、該中心主任陳穎介紹,作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中心正通過1200份種質資源、8個特色品種和20個親本組合的“基因寶庫”,研發設施番茄高效生產體系,推動種業技術攻關與數字農業產業深度融合。
“這個種植盆里培育的,是我們和上海交大合作研發的新品種。去年我們篩選出的幾個高糖番茄品種表現優異,糖分含量比普通品種高出不少。”陳穎指著試驗田里的植株介紹,“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上發揮引領作用。”
陳穎告訴記者,今年,中心還與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引入230名科研人員、大學生、新農人開展“四新”技術試驗。
當現代農業插上數字翅膀,傳統中醫藥產業也在醞釀著智能變革。南京市建鄴區人大代表、南京中醫藥大學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周作建說,江蘇雖是中醫藥大省,但距離“打頭陣”的目標尚需突破,而人工智能正是破局關鍵。
“要發揮江蘇醫療人工智能專利量居全國前三的優勢,加強人工智能在中醫藥領域的深度應用。我所在的學院正以‘人工智能+中醫藥’為核心特色,整合省內外校企和科研院所優勢資源,推動中醫藥數據價值挖掘、智能診療技術研發及中藥智能制造標準制定。”
目前,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發的“靈山中醫大模型”已覆蓋全省2000家基層醫療機構,通過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將辨證施治的準確率提升至85%以上,同時借助三甲醫院專家資源實現實時遠程指導,有效提升基層醫生開方能力和接診效率。
周作建說:“下一步,學院將重點培養學生跨學科創新能力與實踐應用技能,力爭打造中醫藥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新源頭和人才培育基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談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重要要求,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聯主席、天加環境董事長蔣立說,“科技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企業要想發展,裝備庫里要有秘密武器,必須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比如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人工智能(AI),我們作為通用設備制造商,核心工作就是根據客戶的實際生產場景需求,研發和優化算法技術。通過不斷迭代升級,讓設備更精準地匹配客戶需求,這才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來源: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 記者/劉正則 編輯/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