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題詢問的“辣味十足”到代表票決的“民意匯聚”,從街頭巷尾的“民情聽診”到重大項目的“全程護航”……近年來,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人大工作的“風向標”,堅持將人大監督的“觸角”延伸至民生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努力以多元化監督手段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助推港城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慢慢都變成了舒心事兒、暖心事,讓大伙兒真切感受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身邊,就藏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
“民意直通車”滿載百姓獲得感
在張家港市金港街道鎮山社區的香樟樹下,乘涼的老人們嘮著家常,并不時抬頭欣賞著油亮的樹葉。誰能想到,幾個月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蚜蟲泛濫成災,樹葉卷曲,連停在樹下的車子都沾滿黏糊糊的分泌物。而這一轉變,正是得益于被群眾稱為“家門口的民主實踐”的“張代表民生面對面”活動。居民孫女士在活動現場反映問題后,短短幾天,園林專家、物業、街道等相關部門便迅速聯動,治理方案擺上桌面,徹底解決了困擾大家許久的難題。
每月的第三個星期六,是張家港市群眾的“暖心日”。370余名人大(議政)代表化身“民情聯絡員”,在街頭巷尾、社區廣場“擺攤設點”,傾聽群眾的“家長里短”,只要群眾開口,問題就有回應、有解決。為進一步提升活動實效,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還將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及政府部門負責人納入服務矩陣,形成強大合力。同時,持續深化“兩個聯系”,常委會領導跟代表們拉家常、交任務,代表們常態化扎在選民堆里聽民意,“兩個聯系”早已成為了“雙向奔赴”。
李阿姨家因老人贍養問題矛盾重重,兄弟倆各執一詞,85歲的老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在“三官一律一長”進代表家站點聯系群眾活動中,進駐的法官、律師與兄弟二人促膝長談,傾聽他們的難處,人大代表遞上熱茶調解情緒。經過多次溝通,兄弟倆終于放下隔閡,承諾輪流悉心照料老人,家庭重歸和睦。在德積街道元豐社區門口,過去健身區旁的積水路讓老人不敢邁步,駐村律師走訪后,聯合人大代表積極爭取將其列入“微改造”項目。如今,塑膠跑道取代了坑洼地,排水溝加裝了濾網,連健身器材也煥然一新。南豐鎮泗興佳苑居民抱怨 “電動車堵了消防通道”,居民在“民生面對面”活動中反映后,不到10天的時間,小區25處非機動車臨時停車點就建設完畢……
隨著“張代表民生面對面”活動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問題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每一項民生訴求妥善解決的背后都凝聚著為民服務的初心,更見證著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幸福觸手可及”。
“全過程督辦”托起百姓幸福感
如今,在張家港的版圖上,一座座高架橋穿城而過、環城而建,“田”字架構的城區快速路網已從藍圖變為可感可觸的現實。
2019年起,張家港市全面啟動城區快速路建設。這項關乎城市發展格局與民生福祉的重大工程,始終牽動著人大代表與市民的心。在張家港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詹亞軍等15名市人大代表聚焦群眾對高效通行的迫切需求,聯名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快速路網建設,大力提升城區通行能力”的議案,旨在推動該工程加速落地,讓市民早日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的通行服務。
為將議案落到實處,5月16日上午,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亞方帶隊深入快速路建設一線督查辦理情況,實地察看施工進度,與建設單位、交通部門負責人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項目推進中的征地拆遷、管線遷移、施工調度等難點問題,并對辦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商,找尋對策,確保工程按計劃推進。
除快速路網建設外,張家港人大常委會還先后將水環境治理、農房翻建、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等作為代表議案進行強化督辦。針對水環境治理,組織代表開展巡河活動,推動全市200條黑臭水體完成治理;圍繞農房翻建深度調研,形成調查報告供市委決策參考,推動出臺《張家港市農村住房條件改善五年實施方案》;在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中,督促建成10個市鎮共建重點???、5個專病專科聯盟,實現“小病不出鎮、大病有保障”……
代表建議辦理同樣成效明顯。張家港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630余件代表意見建議通過“分類辦理、限時辦結、公開反饋”機制得到有效落實;同時,每年遴選出部分重點代表建議由常委會領導牽頭督辦,滿意率達100%。今年新增的“‘碼’上見代表”功能模塊,讓群眾掃碼即可反映問題,上線半年收到的150余條“微訴求”中,大多數在3個工作日內就得到辦結回復。
“點線面發力”筑牢百姓安全感
“針對我市校園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問題,重點采取了哪些措施?”“我市開展食品安全抽檢的重點領域有哪些?”……6月20日下午,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食品安全”專題詢問會現場,代表們拋出的一連串犀利提問直擊民生痛點。這場全程直播的專題問詢,吸引了5.2萬余名市民在線“圍觀”,社會反響良好。
近年來,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聚焦群眾呼聲,將專題詢問的“探頭”精準對準民生領域的熱點難點。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破解,到既有房屋安全隱患的“全排查”整治,從早晚高峰交通擁堵的“疏堵點”攻堅,到小區物業管理的“微治理”升級,再到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的“全覆蓋”布局……一場場直擊要害的專題詢問,如同一次次精準的“把脈問診”,既查清了問題根源,更推動政府拿出實招硬招。
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還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視察調研、執法檢查、工作評議等多種監督方法,形成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監督“組合拳”。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市的“人大+紀委”的“四聯”監督模式,通過民生實事聯督、工作評議聯評、執法檢查聯檢、重點工作聯促,推動同向發力形成監督合力,真正實現監督工作與民心民意同頻共振。
“社區養老服務站建到了小區門口,還用上了天然氣,這都是人大代表幫我們投票選出來的民生實事!”家住經開區(楊舍鎮)的李老伯一邊試用服務站里的新設備,一邊難掩笑意。老人的笑容,正是張家港市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機制結出的碩果——翻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新增停車位2216個、共享停車位1007個,3家農貿市場完成升級改造,16個住宅小區雨污分流改造收官……一連串實打實的民生成果,背后都印著“由民做主”的鮮明印記。
在張家港,民生實事項目不再是政府“一言堂”,而是由人大代表票決確定,從征集、票決到監督、評估的全流程閉環,讓群眾需求與政府決策精準對接。為更好地推動政府民生實事落地落實,由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領導牽頭的人大代表組成的若干個監督小組,堅持每月深入項目現場走訪,每季度通報項目進展情況,年末進行全面評估,對民生實事項目開展全周期、全過程監督,確保項目早建成、群眾早受益。
每一次詢問都是民意的發聲,每一份調研都是民心的匯聚,每一個建議都是民生的期盼……這一件件一樁樁交織成的,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的鮮活肌理——張家港市人大常委會始終聚焦履職為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堅持以“行動力度”和“監督強度”持續提升“民生溫度”,最終促成繪就出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港城民生“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