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對于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意義重大。
在總書記的擘畫指引下,長三角三省一市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主動作為、協同聯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有效發揮了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今年5月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大功能性項目——方廳水院通過綜合竣工驗收。方廳水院位于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的太浦河上,承擔國際論壇與會展等功能。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房建項目,滬蘇浙三地創新審批制度:浙江嘉善和江蘇吳江賦權給上海青浦,由上海青浦牽頭報送、招標、審批。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盧剛:下一步,我們將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全力推進制度創新,加快把示范區建設成為一體化制度創新的試驗田。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新成果不斷涌現:2024年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3萬億元、占全國總量約1/4;科技創新共同體加快建設,共同打造統一大市場先行區……
握指成拳,形成合力。產業集群正成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滬蘇浙皖持續推動制造業協同發展,截至今年6月,已創建大飛機、新材料、高端裝備等26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安徽來安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余宗江:近年來,省際毗鄰地區主動對接滬蘇浙,積極融入產業協同發展,目前已經形成新能源和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下一步,我們將緊盯長三角,助力產業做大做強。
緊扣一體化,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跨區域協同能力不斷加強。近日,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了一項重要立法——《關于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要共同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夏正芳:《決定》從推動基礎研究合作、圍繞重點產業發展、開展科技創新聯合攻關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進一步強化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優勢。
緊扣一體化,長三角地區民生“幸福圈”不斷擴大:軌道交通出行更便捷;200多項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27個城市醫保關系轉移接續雙向在線辦理;生態環境持續優化……
發源于安徽黃山的新安江,穿山越嶺匯入浙江杭州千島湖。一江碧水,見證著安徽與浙江不斷創新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處處長崔向科:圍繞區域重大項目共推、基本公共服務共享等,兩省通力合作,新安江千島湖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進一步拓寬了合作區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的綠色發展路徑。
潮涌長三角,共繪“同心圓”。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正在共筑新質生產力發展高地、共創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共建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攜手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顧軍:重點圍繞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高地,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長三角美麗中國先行區,努力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